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高级炫富!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告诉你:顶级科学家为何青睐深圳?

2018-02-06 深圳梦
深圳梦 按

新华社近日发文《顶级科学家为何青睐深圳?》指出,深圳已在16个月里建设了8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根据“深圳梦”最新整理的资料,深圳诺奖实验室实际已经超过8家,详情见下文),深圳何以快速吸引众多顶级科学家?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深圳推行各种力度极大的引才政策,尤其是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不遗余力。

几乎所有来深建立科研机构的诺奖得主都看中了深圳的科技、产业和创新“基因”,瞄准深圳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新华社深圳2月2日电题:顶级科学家为何青睐深圳?


  新年伊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德·霍夫曼领军的团队签约共建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至此,深圳已在16个月里建设了8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让人不禁发问:深圳何以快速吸引众多顶级科学家?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深圳推行各种力度极大的引才政策,尤其是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不遗余力。深圳市提出,到2020年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科学家来深组建实验室。深圳市将给予每个实验室最高一亿元的建设资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朱宝亭表示,他在参与引进诺奖得主的过程中发现,接触的顶级科学家对深圳的大力度引才普遍抱有好感。


  “华为创造了我手里的智能机,我是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的受益者。”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托马斯·萨金特习惯了用中国产手机。吸引萨金特来深圳的,除了大力度引才政策,还有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给经济学研究的丰厚“资源”。


  “经济学的核心理念适用于很多国家,但核心理念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演绎出不同结果?这是经济学家要解答的问题。”萨金特表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他强烈的研究兴趣,令他“兴奋”。


  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告诉新华社记者,学院正在与平安科技协商共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力深圳的金融和经济发展。


  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科技和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吸引着顶级科学家。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的4.13%;获国家科技奖15项,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在85%以上。在科技和创新的催化下,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效应明显,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迅速,为顶尖科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


  深圳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室主”、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就将深圳南山区比作“硅谷”。在他看来,这里激光照明产业聚集,专利发明大量涌现,既有完整产业链提供的广阔市场,也能提供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创新基因”和“拓展土壤”兼备。


  事实上,几乎所有来深建立科研机构的诺奖得主都看中了深圳的科技、产业和创新“基因”,瞄准深圳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的研究领域为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两所诺奖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医药,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瞄准石墨烯和二维材料领域……


  “这体现了深圳既创新又务实的城市品质。”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绪穆说,“创新地把事情做到实处,产生创新成果。”(新华社记者 陈立新)


深圳市诺贝尔奖实验室一览

实验室名称诺贝尔奖得主项目依托单位组建时间
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

保罗·劳特伯,获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07年
格拉布斯研究院

罗伯特·格拉布,获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

南方科技大学

201610月12日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中村修二,获201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

201612月13日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阿里耶·瓦谢尔,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7年4月10日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布莱恩·科比尔卡,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7年4月10日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托马斯·萨金特,获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7年6月8日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巴里·马歇尔,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以及深圳市鸿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9月21日签约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安德烈·盖姆,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17年12月4日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

巴瑞·夏普莱斯,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迈克尔·莱维特,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

2017年12月7日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罗德·霍夫曼,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1月12日签约

来源:深圳梦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其中标红的5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已经被深圳市政府正式授牌。


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的《“十三五”深圳市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节选,其中“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10”被列入“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之一。


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绝不是“作秀”


组建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实验室,“看上去很美”,会否变成一个噱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坚定地表示:“这绝不是‘作秀’,是推动大学科研发展的长远大计。大学把这些世界知名科研工作者的团队引进来,他们的学生、副手有机会在大学安心地做科研,但光是做研究的话是一种浪费,科研成果应该作为教育资源提供给高校学生。”据悉,诺贝尔奖得主将在港中大(深圳)担任杰出教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分享学术研究成果,也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资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徐扬生表示,港中大(深圳)建校短短三年,已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杰出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并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朝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徐扬生认为,研究院落户高校、联合进行科研创新的模式显示:“科学研究不是经过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的一个周期就结束的,它需要传承性;而科研的传承性,则意味着教育的接力、人才的接力,高校的教授资源、学生资源、科研平台、教育投入,恰恰为研究院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提供了条件。”


让实验室与深圳产业结合


以诺奖得主为代表的顶尖人才来深已成趋势,而深圳所具备的完备产业链、众多创新企业、广泛市场应用空间,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都是原因之一。


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扎堆”深圳的背后是深圳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增长速度提升明显:仅2016年就新引进全职院士11名,接近过去几十年之和;国内高层次人才从2009年的1335人增加到目前的6592人,增长4.9倍;海外高层次人才从2012年的184人增加到目前的2542人,增长13.8倍。


深圳已拥有的5个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均聚焦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都属于深圳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全球未来科技发展的焦点。让实验室与深圳产业基础相结合,通过顶尖人才牵头破解源头创新难题,在个别领域真正登顶尖端,是不少诺奖得主来深后表达的愿景。


“我将和团队一道,将全球领先的激光照明技术带到深圳,进一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中村修二说,其领衔的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将在下一代照明技术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实现源头创新。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也表示,希望药物开发研究院能够聚集一大批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受体解构生物学、计算与医疗化学、生理学、药物学等。


助力诺奖得主破解顶尖技术难题、发力源头创新,深圳底气何在?


对于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来说,深圳积淀了丰富的产业链配套资源和技术,电子元器件是这座城市的“起家”产业,培育了华为、比亚迪、光启、柔宇、光峰光电等出色的创新企业。而作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地之一,深圳将以激光照明为代表的下一代照明技术作为创新的重点领域。


IT之外,深圳BT产业也同样耀眼——从2009年开始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来,深圳的生物产业规模在2016年突破了2000亿元,迈瑞、华大基因、碳云智能等企业的行业话语权越来越大。


引进尖端技术之后,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将成为深圳的另一大优势。上月底,由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先驱,美国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领衔的杰·基斯林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其将结合深圳先进院团队的已有积累,促进中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开发与商业化。


“不仅是源头创新、前沿科技诞生地,也是成果产业化之地,这是科学家们对深圳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宝亭说。


真正深入前沿发力源头创新


“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所代表的高端人才引入意味着深圳要进入创新的真正前沿,在个别领域真正登顶尖端,发力源头创新。”一位观察人士如此表示。


在此背景下,今年深圳专门实施了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十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十大科技产业转型专项、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十大人才工程等,涵盖了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的方方面面。


其中,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外界解读为为深圳源头创新更换“发动机”。这一项中,深圳将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深圳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布局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而在推进十大人才工程中,则将实施“院士引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计划”等,加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双百苗圃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引进院士10名左右,孔雀团队3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


除了建成5个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外,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美国波士顿海外创新中心、美国西雅图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海外创新中心、加拿大多伦多海外创新中心7个深圳海外创新中心已正式挂牌。


从一流科学家相继到访并在深建实验室,到苹果、ARM、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腾讯、华为、柔宇、光启、大疆等本土知名公司拓展国际化布局……深圳正以全球化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流动,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


英国知名刊物《经济学人》称,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并给与深圳了一个新称呼——“硅洲”(Silicon Delta):这里的各国企业家们,将培育出全新的产业。深圳正释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成为创新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一直处于科研和技术发展的前沿,而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地方。这是科学家们选择中国深圳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首例并取得了非凡成就,也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诺奖获得者们。科学家们的聚集可是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的,即通过交流思想而产生新的思想,也就是说深圳的发展将呈非线性增长。


根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办公室统计,深圳平均每天创造48项专利,每63人拥有一家科技公司, 许多顶尖专业人士在这个城市工作。从2014年至2020年,深圳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1.52亿美元)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如今,该市誓言要建立十个诺贝尔实验室,期望在化学、医药、光电、石墨烯、微纳米领域、机器人、5G等行业取得新的突破。坐拥制造业特权和1600多个科学实验室,深圳已成为实现梦想的孵化器!


深圳市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详情

↓↓↓

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

保罗·劳特伯(Paul C.Lauterbur,1929年5月6日2007年3月27日),美国化学家,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领域取得了伟大的突破,这些突破直接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价值的”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下称“劳特伯成像实验室”),位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2007年,该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Paul C.Lauterbur)命名成立。劳特伯先生的弟子、国际磁共振领域的知名专家、《磁共振成像原理》合著作者梁志培教授是劳特伯成像实验室的创始人,说服了劳特伯作出这一决定。


从10年前在蛇口租用的厂房里办公,到组建多个国家级科技平台;从没有一件像样的实验仪器,到自主研发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从为招募人才千方百计,到拥有170余名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和科研实力位列国内前茅……10年来,劳特伯成像实验室与“创新之都”深圳共同成长,不断发力源头创新,探索“无人区”,一批高端医学影像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我国第一台自主3.0T超导磁共振设备、超声弹性成像仪与弹性彩超、高分辨显微CT、超声神经调控技术,这些诞生于实验室、极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正受到世界瞩目。团队开发的高级临床应用技术包括高精度水脂分离成像、全脑血管壁成像、实时心脏电影成像等已经开展临床应用,验证了该项技术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2017年11月,《自然》杂志专门报道了郑海荣团队研制的超声神经调控仪器,并称之为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研究带来了有力新武器。

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国产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迄今为止,1300余台超声瞬态弹性成像肝硬化检测仪走进了医院、造福了千万百姓。


一体医疗之外,劳特伯成像实验室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走向了市场:与迈瑞公司合作推动高端弹性彩超技术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专用超声技术被乐普医疗产业化应用并孵化,颅脑超声与深圳德力凯公司合作,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关键部件应用于上海联影,以及孵化中科天悦实现低剂量口腔CT设备产业化……


如今,劳特伯成像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科研团队,规模超过170人,实验室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170余名科研人员包括80余名全职员工和90名研究生。博士员工超过50人,绝大部分具有海外知名院校学习和科研经历,整体规模和科研实力在国内居首。


目前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级政府及企业等一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额逾2亿元。

近10年已发表国际核心期刊论文410余篇,产生核心技术专利460余项,支撑了一批企业创新发展。


实验室团队曾获201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5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深圳市青年科技奖(2012、2017)。


参考资料:南方+,《十年磨一剑 深圳首个诺奖实验室交出这样的答卷……》



格拉布斯研究院


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 ,1942年2月27日-),美国化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金属化学和合成化学。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1992年,格拉布斯等人发现了金属钌的卡宾化合物也能作为催化剂。此后,格拉布斯又对钌催化剂作了改进,这种“格拉布斯催化剂”成为第一种被普遍使用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并成为检验新型催化剂性能的标准。以这些发现为基础,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研究烯烃复分解反应、设计合成新型有机物质的热潮。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进驻在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聚焦源头创新,院长由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担任,以培养诺贝尔奖级别的人才、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为目标,将世界领先的精准催化技术作为研究院开展研究和产业化的中心内容,打造全国最重要的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基地以及一个开放式的世界顶级科研中心。


其中,新医药方向重点建设药物绿色合成平台,重点关注重大药物高效合成、丙肝类药物精准合成、新药分子高效合成等方向;新材料方向重点建设功能聚合物平台,重点关注高性能风能叶片制造、超强纤维与生物医用器材、高性能防腐防弹材料等方向;新能源方面将重点建设替代能源平台,重点关注廉价甲醇基燃料、高分子聚合物能源材料和生物质转化与产业化等方向。



“根据美国能源部科学署估算,催化相关产业的贡献占全球GDP约为35%。精准催化是罗伯特·格拉布斯获得诺奖的原因,也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到深圳来,就是想在催化领域做出突破性、颠覆性研究,进而进行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产业化。”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院长助理、南科大化学系副教授徐晶说。


南科大化学系主任、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绪穆与罗伯特·格拉布斯是同门师兄弟。他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6年前,格拉布斯就设想建立一个这样的研究院,此前也曾考察过中国其他的一些城市,最终因为创新氛围、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落户深圳。


张绪穆介绍,世界前5名的大学中,超四成的顶尖化学家都出自格拉布斯课题组。诺奖大师的“品牌效应”让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成为相关科学领域的人才“聚宝盆”。格拉布斯研究院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包括10位美国、中国科学院院士,40位杰出教授(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200位研究骨干的人才层次团队,目标直指建成美国贝尔实验室、德国马普研究所一样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


格拉布斯每年将有1—3个月在深圳开展和指导研究院工作,同时也将长期跟进实验室研究进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目前多数成员已是南科大的全职研究人员。该研究院每年都会有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双向互动。“我们的教授会到国外去交流,国外的专家也会到深圳来,我们还会共同带博士后做课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研究平台,有一批科学家在共同努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也将有机会进入该研究院,跟导师一起做研究。由于是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其他学校的学生如果对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某个领域感兴趣,也可以给导师写邮件,申请加入团队。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的运行体制颇为创新。据了解,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并委托南科大进行管理。研究院依托南科大,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深圳市政府、南科大、研究院三方构成。理事会为研究院的领导与决策机构,对研究院发展方向、研究院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理事长由南科大校长担任,市政府有关部门、国外相关领域杰出科学家及南科大管理团队代表担任理事。


根据目标,该研究院将围绕精准催化领域,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基地和一个开放式的世界顶级科研中心。近期目标是在4年内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研究机构;中长期目标是在8—10年内成为立足深圳、辐射华南、影响全国、世界一流的科研中心。


南科大校长陈十一在进驻仪式上表示,深圳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格拉布斯研究院进驻南科大彰显着中国尤其是深圳对世界顶级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他希望该研究院以南科大为支点,发挥深圳创新驱动力优势,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广东省乃至中国化学研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南方日报,《格拉布斯研究院进驻南科大——团队拥有10位中美科学院院士,以产出诺贝尔奖级别成果为目标》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蓝色LED、蓝色激光发明者,被称作是“二十一世纪的爱迪生”、“蓝光之父”。201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发明蓝色LED,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12月13日,该实验室将在深圳开展照明技术领域前沿研究。该实验室是深圳在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积极规划建设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过程中,诞生的第二家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重大创新平台。



揭牌仪式上,中村修二指出,激光技术将成为未来显示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蓝光LED代表着激光照明的未来。中村修二说,作为“中国的硅谷”,深圳创新创业活跃,LED及激光产业配套环境完善,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于激光照明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开展激光照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具备良好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将和团队一道,将全球领先的激光照明技术带到深圳,进一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许勤代表市委市政府祝贺研究院和实验室揭牌成立,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经济特区建设。他说,深圳经济特区正积极规划建设一批以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推动相关领域科研发展,加快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高源头创新能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研究院和实验室发展,努力为中村修二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圳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共同把研究院和实验室打造成为一流的科研机构,为推动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全球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据介绍,激光照明技术是世界级、颠覆性的新一代照明技术,影响和带动的产业预计将达万亿级规模。深圳作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地之一,将以激光照明为代表的下一代照明技术作为创新的重点领域,努力推动激光照明产业发展壮大。昨日挂牌成立的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将作为激光照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的重要平台,加速激光照明领域的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


参考资料:深圳商报,《深圳添诺奖得主研究团队,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揭牌》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阿里耶·瓦谢尔(AriehWarshel,1940年11月20日-),是一位出生于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犹太裔美国、以色列籍生物化学家。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4月10日,该研究院目标是组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将围绕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开展尖端生物科技领域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计算结构生物学与小分子及蛋白质药物设计、多尺度生物分子模拟、高通量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诊断技术转译研究等。瓦谢尔教授期待研究院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以吸引全球顶尖研究员加入其中并作出贡献,同时希望研究院能促成重要国际协作,成为一个多学科教育中心,培养年轻的计算生物学者。



“深圳快节奏的发展让我惊讶,我们的想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我很高兴能在这快速发展中扮演一个角色。”瓦谢尔教授以独特的切入点,描述了选择在深圳的港中大(深圳)的原因——发展速度迅猛,未来潜力无限。


实验室的建设以成立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的中心为目的,重点发展结构生物、高通量生物信息两个领域并跨领域合作,最终塑造中国主流生物跨领域研究网络,完善人才引进和跨领域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产业联盟,发挥诺贝尔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与高度可应用性技术产出,以提升本研究院、本校与深圳市甚至中国的国际知名度,帮助深圳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促进民众健康、及创造经济价值。


研究院学术带头人为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学校理工学院杰出教授阿里耶•瓦谢尔(Prof. Arieh Warshel),他因多尺度分子模拟方法在生物分子系统及蛋白质反应机制上的运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瓦谢尔教授同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获得包括Tolman Medal、皇家化学学会软物质和生物物理化学奖和生物物理学会创始人奖等多个奖项。研究院核心团队有成员15人,包括教授7名,副教授2名及助理研究员多名。团队成员在分子模拟计算、系统生物、高通量序列分析与生物数据库整合分析、计算机药物设计等领域均有显著建树。


参考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1955年5月30日 - ),美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药物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4月10日,研究院的长期总体建设目标是力争站在世界药物研发科学的前沿,在药物受体的结构、计算模拟,药物合成和药理学等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注重源头创新,关注科学核心问题,与革命性技术与产业化战略相结合,在新医药领域吸引全球高端的人才、做出高端的成果,同时与世界顶尖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把深圳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化带入世界高水准。



“鼓励冒险和创新的招聘和晋升制度是研究院的一大亮点,而港中大(深圳)是所年轻的学校,有更为灵活的招聘机制,研究院落户港中大(深圳)将能获得极大的制度支持。”科比尔卡教授表示,除了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外,他也会亲自参与研究院的人才招聘工作:“我希望这所创新的药物研究院,能够聚集一大批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受体解构生物学,计算与医疗化学、生理学、药物学等。”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新药开发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物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计算化学研究、功能药物分子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研究、受体功能药物分子的功能药理学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和电子显微学等方法进行药物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借助计算机辅助和分子模拟进行药物设计,对功能药物分子合成和药物化学、药理学原理进行研究,进行对新型药物进行合成制备,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药理学理论支撑。

 

研究院学术带头人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于198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11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10月,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与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团队将将引进组建由药物化学、药理学、计算化学、生物统计学及转化医学领域30位杰出教授骨干团队,积极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世界一流公共科研服务平台。


参考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J.Sargent,1943年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在解释政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方面的突出贡献。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Sargent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and Finance, 缩写SIQEF)于2017年8月6日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在经济研究领域首次引入诺奖得主,也是深圳市在人文社科领域引进的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萨金特编著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在全球知名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课堂上颇为流行,金融领域的学子和研究者对此也非常熟悉。萨金特获奖后仍活跃在学术研究的一线,并保持着高质量和高产出。萨金特曾说,中国为他带来许多非常出色的学生,他们展现了扎实的数学功底、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极强的创新精神,他们勤奋谦虚且敏而好学。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内容聚焦于各国宏观经济、国际投资、经济与金融等领域,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对经济、金融的分析预测中所起的作用,并利用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政策的持久影响。

 

研究所的宗旨是推动数量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前沿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智能金融工具的发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宏观政策调控提供前瞻性和专业性的决策参考。

 

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上研究数量经济学与金融学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重镇之一。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官网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1951年9月30日 - ),澳大利亚科学家。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表彰他与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作用”。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由深圳市大鹏新区管委会、深圳大学、深圳市鸿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团队创办企业)三方合作共建,于2017年9月21日在2017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进行签约,力争成为深圳布局全球创新圈十大行动计划中的“十大诺奖实验室”之一。同时,“全国多中心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邀请全国20家区域中心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研究。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及消化性溃疡病学组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约在50%,很多人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癌,因此,在中国战胜幽门螺杆菌意义重大。“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至少降低50%,这能保证中国每年发生的数十万宗胃癌逐步得到根除。”巴里·马歇尔如此表示。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将以诺奖得主马歇尔教授为中心,引进西澳大学“马歇尔研究和培训中心”核心团队和多项世界先进的胃肠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依托深圳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及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验室,加速生物医学产业技术从研发到孵化到产业化的快速转化,在深圳本地进行全方位的高科技研发和培训,形成一个以胃肠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链。


参考资料:晶报《诺奖得主马歇尔实验室花落深圳大鹏》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


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 又译为安德烈·海姆,1958年10月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出生于俄罗斯,荷兰国籍,石墨烯的发现者。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表彰他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Shenzhen Geim Graphene Research Center,简称SGC)于2017年12月4日正式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依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设国际顶尖的石墨烯科研平台。主要目标是攻克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高端产品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难题,发展成为集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研发、标准化制定、产业化检测等国际顶尖的多功能研究平台。



石墨烯被誉为材料之中的“黑金”和“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其商业化价值已经开始撬动并引起了材料、电子、信息、环境、能源、生物等一系列产业变革。



“10年前,人们都想象不到石墨烯有什么作用。但现在已经有很多石墨烯产品出现了,在电池、汽车轮胎、复合材料等领域。我们应该认识到,石墨烯是下一个世纪甚至未来几个世纪都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的材料。”安德烈·盖姆认为,深圳应在石墨烯领域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究和产业化,这对深圳的产业升级将产生重要作用。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为国际知名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成会明教授。成会明认为,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极大推动石墨烯及二维材料的产业化及应用。他相信有了安德烈∙盖姆的带领以及深圳市的支持,该中心将成为石墨烯及二维材料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开发基地之一。


该研究平台还将为国家和深圳市引进国际顶级人才和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从而服务于未来新兴的、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庞大二维材料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该研究中心将重点研发石墨烯为主的纳米碳功能材料、范德华混合维度异质结材料、超级导热材料、超快电光响应材料、柔性电子材料与光电材料等,以可穿戴电子、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为导向,力争在二维原子晶体、超黑/超吸波材料等方向取得突破,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材料基因组等先进研究平台,着重开展石墨烯等低维材料的计算与设计。


参考资料:深圳商报《深圳再添一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深圳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于2017年12月7日正式在深圳前海揭牌成立。主要任务是培育生命科学产业化前端能力,解决科学家们科技“最后一公里”转化的难题。今年前海还发布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希望积极打造“诺贝尔奖+”人才经济新模式。探索依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建设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盟,诺贝尔奖产业基金、诺贝尔奖科技创新小镇、诺贝尔奖候选人超级孵化器和加速器、诺贝尔奖国际科学公园,形成“诺奖+”人才经济新模式、科技创新新模式。


美国“三院”院士理查德·勒纳和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迈克尔·莱维特分别发布了自己的研发计划,同时,另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也由其代表发布了研发计划。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发布核心生物技术研发计划 

巴瑞·夏普莱斯教授是世界公认的化学天才。夏普利斯教授因不对称氧化催化反应的开创性研究而广为人知。2001年,由于其在手性催化氧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目前上市的许多抗生素和心脏病药物都是根据该研究成果制造的。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理论是由夏普利斯教授在1998年首次提出并在2001年进一步完善的一个合成学概念,代表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思路。核心生物技术研发计划将基于新的思路,拓展在生物材料、新药改造、分子探针、制药及能源行业的应用价值。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受体结构与药物研发计划

迈克尔·莱维特是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先驱。他把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研究,让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与当代量子物理研究成果相结合,从而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他也是最早开展DNA和蛋白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计算生物学学者之一。莱维特的受体结构与药物研发计划将建立生物计算科学实验室,开展相关算法及技术的开发,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大数据及药物开发。

美国“三院”院士、美国前总统布什家族科学顾问理查德·勒纳:全球DNA编码库研发计划

理查德·勒纳教授是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创始所长,化学家,沃尔夫化学奖获得者。他主要以催化抗体方面的研究知名。他研发的抗体药物每年销量超140亿美元,单药销售额排名全球第一,被誉为全球最赚钱的院士。DNA编码化合物库(DNA Encoded compound Library,简称DEL)合成与筛选的概念,是勒纳和西德尼·布莱纳(Sydney Brenner)教授(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于1992年提出并申请的发明专利,具有颠覆性的研发和产业化前景。而新的全球DNA编码库研发计划将开发出一系列新药,市场前景超千亿美元。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教授代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共晶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副主席盖瑞·威尔克斯:新型病毒药物研发计划

盖瑞·威尔克斯教授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共晶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副主席。科恩伯格教授是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生物酶之父,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他的原创抗丙肝新药已通过美国一期临床。新型病毒药物研发计划将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生物技术和前沿产品,基于蛋白晶体结构的广谱抗病毒创新药物进行开发与产业转化。

参考资料: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前海为何吸引了一批诺贝尔奖科学家过来?》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


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又译为罗阿尔德·霍夫曼,1937年7月18日-),美国化学家,主要从事物质结构的研究。198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通过这一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2018年1月12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教授领军的团队在深职院签约共建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推动深圳和中国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发展,这也是该校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引进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根据签署的《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团队工作协议书》协议,双方共建的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罗德·霍夫曼教授担任该研究院荣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霍夫曼的两位嫡传弟子——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资深终身教授李静和美国北伊利诺伊州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终身教授郑冲分别出任研究院执行院长和副院长,负责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及研究院成立后的日常运作管理。


罗德·霍夫曼教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化学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获得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最高奖的科学家。近年来在能源转换材料、功能材料、超导材料、高压下的新型材料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一直致力于推动其实际应用和产业转化。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将依托深职院,立足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其中包括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优化和其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研发的材料包括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新型多孔材料。另外,开发新型储能材料以及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也将作为材料研究院长远发展的方向。研究院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健康生态。


研究院成立后,将从世界一流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引进30多名高端人才和优秀博士,从系统角度统筹开展新型多功能材料的研发,为生物、医药、材料、环保、能源等行业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为深圳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

世界著名实验室大全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随的地方。这些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新材料小编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实验室,下面将一一简单介绍。


一、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或者是由大学代管的实验室。


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实验室,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实验室,等等。美国很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为政府代管国家实验室,这些设在大学里的国家实验室作为原始性创新基地,在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 奥兰多 劳伦斯先生于1931年建立的,是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在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

MIT于1951年在麻省的列克辛顿(Lexington)创建了林肯实验室,其前身是研制出雷达的辐射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联邦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家安全的危急问题上。


它很快在防空系统的高级电子学研究中赢得了声誉,其研究范围又迅速扩展到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是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为了支持庞大的创新研究,林肯实验室一直保持了在基础研究上的领先地位,例如表面物理、固态物理以及有关材料的优势。它完成了开发半导体激光器的早期研究,设计了红外激光雷达,并开发了高精度卫星定位与跟踪系统。

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ANL)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是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


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分两大类:武器研究,包括开发满足目前军事需要的核弹头、设计试验先进技术方案,以及通过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维持一项创新性武器研究计划;非武器研究,包括核裂变、核聚变、中等物理加速、超导、计算科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非核能及基础能源科学等。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BNL)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成立于1948年,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石溪大学和BATTELLE成立的布鲁克海文科学学会负责管理。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拥有3台开展研究用的反应堆和同步辐射光源、强场核磁共振仪、投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正电子断层成像仪、回旋加速器等一大批大型仪器和设备。除开创了核技术、高能物理、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外,该实验室还在生物、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技术等多学科开展研究。


大科学装置群的强大支撑能力和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使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在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取得多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并数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著名的大型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

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

喷气推进实验室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空间探测任务,前身是由航空大师西奥多.冯.卡门于1936年牵头成立的喷气动力研究所。


在国际科技界,喷气推进实验室如雷贯耳,它在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上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尤其是1958年“探险者1号”进入轨道,确立了其作为“太空开发计划之母”的地位。目前喷气推进实验室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各种无人探测器升空后的控制工作大都由其负责。它还担负着对地球准确测量的任务,控制着全球的深空探测网络。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ORNL)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原称克林顿实验室,是曼哈顿秘密计划的一部分,现由田那西大学和Battelle纪念研究所共同管理。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要从事核能、物理及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70年代成立了能源部后,使得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计划扩展到能源产生、传输和保存等领域。目前,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任务是开展基础和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上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增强美国在主要科学领域里的领先地位;提高洁净大量能源的利用率;恢复和保护环境以及为国家安全作贡献。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许多科学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它主要从事6个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子科学、能源、高性能计算、复杂生物系统、先进材料和国家安全。

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ANL)

阿贡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政府最老和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在美国中西部为最大。阿贡是1946年特许成立的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也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


阿贡是从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后,阿贡接受开发和平利用原子反应堆的任务。数年来,阿贡的研究不断扩大,包括了基础科学、科学设施、能源资源计划、环境管理、国家安全、工业技术开发等许多领域。阿贡有两个场所:位于伊利诺州的东场所,占地1500英亩,是美国能源部芝加哥工作办公室所在地;位于爱达荷州的西场所,占地约900英亩,是阿贡多数主要核反应堆研究设施的所在地。

冷泉港实验室(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简称CSHL)

又译为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是一个非盈利的私人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位于美国纽约州长岛上的冷泉港,此机构的研究对象包括癌症、神经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资讯学,其主要成就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在该研究所一共诞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


冷泉港实验室成立之初就以生物学教育为目标,时至今日它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冷泉港的教育机构非常系统而全面。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1933年成立的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定期出版5种生物学领域的刊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方面的手册、书籍。实验室还在世界各地设有多处会议中心,每年举办约20场会议吸引众多科学工作者进行交流。

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

卡文迪什实验室创建于1871年,1874年建成,由当时剑桥大学校长W.卡文迪什 (WilliamCavendish)私人捐款兴建。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JamesClerk Maxwell )( 1831-1879 )负责筹建这所实验室,1874年实验室建成后他担任第一任实验室主任,直到他1879年因病去世。


该实验室的历届实验室主任有:瑞利( James WilliamRayleigh, 1842 -1919 ),他因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而获1904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J. J. 汤姆逊(J. J. Thomson, 1856 -1940 ),他因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获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了著名科学家,例如卢瑟福、朗之万、W.L.布拉格、C.T.R.威尔逊、里查森、巴克拉等人,其中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对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有的成了各重要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 -1937 ),卢瑟福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开创者,他因在揭示原子奥秘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获19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W.L.布拉格( William Lawrence Bragg ), W.L.布拉格与其父W.H.布拉格( WilliamHenry Bragg )因在X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方面的成就共获191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古老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已经大大扩建,研究的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以及生物物理等等。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百年来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0余人,卡文迪什至今仍不失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室之一。

美国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的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Laboratory for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简称LEPP)

美国纽约州康乃尔大学( CornellUniversity)物理系的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LaboratoryforElementary-ParticlePhysics, 简称LEPP)是世界上著名的加速器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它位于纽约州中部芬格湖畔(FingerLakes)风景优美的伊萨卡市(Ithaca)。


LEPP主要从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以及加速器物理的研究,拥有F.R.Newman以及R.R.Wilson两个实验室。二次大战后,康乃尔大学的核研究实验室和Newman实验室相继成立。在Wilson教授的领导下,实验室的师生员工在地下室建造了第一台康乃尔电子同步加速器,将电子加速到300 MeV,为康乃尔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的600倍。1949年,康乃尔核研究实验室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束流储存在同步加速器里。


二、属于国家机构,有的甚至是国际机构,由好几个国家联合承办的实验室。


它们大多从事于基本计量,高精尖项目,超大型的研究课题,和国防军事任务。例如:

德国的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 Technische Bundesanstalt,简称PTB)

建于1884年,原名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 TechnischeReichsanstalt,简称PTR),相当于德国的国家计量局,以精密测量热辐射著称。十九世纪末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黑体辐射的研究,最终普朗克发现作用量子。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是量子论的发源地。


该实验室诞生了两位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第一个是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恩Wilhelm Wien(1864-1928),他在这里工作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发现了几个重要的热辐射定律。第二位是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郎克,他发现的能量级对物理学的进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简称NPL)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是英国历史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创建于1900年。1981年分6个部:即电气科学、材料应用、力学与光学计量、数值分析与计算机科学、量子计量、辐射科学与声学。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与全国工业、政府各部门、商业机构有着广泛的日常联系,对外则作为国家代表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各国计量中心联系。它还对环境保护,例如噪声、电磁辐射、大气污染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简称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的实验组织。1983年在这里发现W±和Z0粒子,次年该中心两位物理学家鲁比亚和范德梅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由欧洲11个国家从1951年开始筹划,现已有26个成员国。这个研究中心建有两个国际研究所,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小组研究亚原子核的结构及其理论。除有许多先进而价格昂贵的试验设备外,研究中心还有图书资料室,并出版《欧洲核研究组织信使》(月刊)和科学报告等。


数十年来,该研究中心先后建成质子同步回旋加速器、质子同步加速器、交叉储存环(ISR)、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氢气泡室(BEBL)。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简称PSI)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是瑞士科学和技术的多学科研究中心。在与国内外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合作中,PSI在固态物理、材料科学、基本粒子物理、生命科学、核与非核能研究及与能源有关的生态学的研究中非常活跃。


PSI研制和运行需要特别高标准的技术诀窍、经验和专业的复杂研究设施,拥有散裂中子源,瑞士光源(SLS)等大科学装置,是世界科学界主要的用户实验室之一。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简称EMBL)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于1974年由欧洲14个国家加上亚洲的以色列共同发起建立,现在由欧洲30个成员国政府支持组成,目的在于促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改进仪器设备、教育工作等。


EMBL分为7个部分:结构、分化、物理仪器、生化仪器、生物仪器、计算机和应用数学。它的宗旨是:从事结构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为科学家、学生及访问学者提供高层次的培训;为成员国的科学家提供必需的科研服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发新型的科研仪器及研究方法;积极参与生物技术的转化及应用。

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 Rutherford AppletonLaboratory,简称RAL)

世界著名的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简称RAL)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国家实验室,RAL位于英国的牛津郡,靠近迪德考特。


RAL现有雇员1200人,支持来自大学、研究界10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工作。其主要设施用来从事新材料和结构的研究,如从电池电解质到涡轮叶片、X射线激光器、基于空间的天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和许多其他课题。


八十多年来,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由多个实验室陆续合并,成为核物理、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空间科学、粒子天体物理、信息技术、大功率激光、多学科应用研究的中心,直至成为中心实验室理事会CCLRC的成员之一。

费米国家实验室(Fermilab)

费米国家实验室(Fermilab)原名为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根据美国总统林登 B.约翰逊1967年11月21日签署的法案,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负责管理。为纪念费米该实验室于1974年5月11日重新命名为费米国家实验室。


1969年10月3日主环为200 GeV的质子加速器破土动工。1972年3月1日第一个能量为200 GeV的束流通过主环,使费米实验室产生了世界上最高能量的粒子。后来费米实验室又开始建造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其低温冷却系统在1983年投入运行时为加速器历史上历来建造的最大的低温系统。后续Tevatron能量倍增器先后第一次产生了能量为512 GeV,800 GeV,900 GeV的束流。


三、直接归属于工业企业部门,为工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服务的实验室。


其中最著名的有贝尔实验室和IBM研究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

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始建于1925年,总部在美国纽约(后迁至新泽西州的墨里黑尔)。它是一个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宗旨是进行通讯科学的研究。


除了无线电电子学以外,贝尔实验室在固体物理学(其中包括磁学、半导体、表面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水平。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获专利26000多项(平均每天一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50多项。在这里每年都要发表上千篇学术论文,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


几十年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先后有:发明电子衍射的戴维森,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坦,发明激光器的汤斯和肖洛,理论物理学家安德逊,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

IBM研究实验室(IBM Research)

IBM研究实验室也叫IBM研究部,它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并探索与产品有关的技术,其特点是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研究部下属四个研究中心:位于美国纽约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位于美国加州的Almaden研究中心;瑞士Zurich研究中心;日本东京研究中心。


IBM研究中心史上诞生了两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是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宾尼格(G. K. Ginnig)与罗勒尔(H. Rohrer),二是发现金属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的柏诺兹(J. G. Bednorz)和缪勒(K. A. Müller)。

来源:新材料在线



“十三五”深圳市科技创新规划(重要干货)

来源:深圳科技创新  2017-04-28


“十三五”深圳市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印发了。

十三五”是深圳经济特区迈向“四个全面”的新征程,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高位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五年。《规划》前瞻布局,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主战略,勾勒出深圳市科技创新前进的路线图。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规划》的重要干货




“十三五”

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效能显著提升,形成创新能力卓越、创新经济领先、创新生态一流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建成更高水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六大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找准驱动创新着力点,增强创新发展后劲,把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八大重点技术领域


根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求牵引、重点跨越”的原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深圳市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海洋科技和节能环保八大领域规划建设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


重点5G移动通信、石墨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精准医疗、智能无人系统、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方向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集中资源全链条着力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技术攻关1000项以上


五大重点工程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围绕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目标,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速驱动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实施创新基础提升、人才高地建设、协同创新促进、重大科技应用和创新生态优化等五大工程。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新华社、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央广网、南方网、广州日报、深圳商报、南方日报等


相关阅读:

深圳拿下17所985+1所211+6所香港高校!2018科研经费支持名单曝光

深圳放大招!诺奖得主到深圳建实验室 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

深圳又要迎来数字革命大爆发,除了华为比亚迪大疆,亿级企业根本数不过来!

华为腾讯柔宇“走出去”,深圳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定了!2017年深圳GDP达22438.39亿元,全国第三!但有个知识点很多人不知道

重磅!深圳各区2017年GDP排名曝光!十区成绩单全面放榜!

最新!深圳2017年GDP超2.2万亿元!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2018深圳这样干!

37年前,香港=600个深圳,2017年深圳将超过新加坡和香港,这是一种什么奇迹?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